行書分行楷和行草兩類,是漢字書法中一種手寫字體風格。唐朝張懷瓘《書斷》中說,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昇所作也,即正書之小偽,務從簡易,相間流行,故謂之行書。清朝宋曹說: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,後簡易相間而行,如行雲流水,穠纖間出,非真非草,離方遁圓,乃楷隸之捷也。
劉德昇是東漢桓靈二帝時的著名書法家。《書斷》中說,他所創的行書,雖以草創,亦豐妍美,風流婉約,獨步當時。
行書分行楷和行草兩類,是漢字書法中一種手寫字體風格。唐朝張懷瓘《書斷》中說,行書者後漢潁川劉德昇所作也,即正書之小偽,務從簡易,相間流行,故謂之行書。清朝宋曹說: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,後簡易相間而行,如行雲流水,穠纖間出,非真非草,離方遁圓,乃楷隸之捷也。
劉德昇是東漢桓靈二帝時的著名書法家。《書斷》中說,他所創的行書,雖以草創,亦豐妍美,風流婉約,獨步當時。
戰國後期,秦國越來越強大。各諸侯國貴族王公為了對付秦國的力量,挽救本國危亡,紛紛網羅人才。他們禮賢下士,廣招賓客,以擴大自己的勢力,因此養士(包括學士、策士、方士或術士以及食客)之風盛行。當時以養士著稱於世的齊國孟嘗君田文、趙國平原君趙勝、魏國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春申君黃歇,被後人封為戰國四公子。
當時的四公子概念與今天頗有不同。在國民政府時期,中國民間也有所謂的四公子之說,但指的都是官二代或富二代,都是年輕的一代,而且尚未到達個人權勢的頂峰。戰國四公子則非如此。
精絕古國曾是個沙漠中的綠洲小國,位在崑崙山北麓、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,東臨且末縣,西連于田縣,北接阿克蘇地區沙雅縣,即今新疆民豐縣一帶。
有關精絕古國最早的記載見於班固《漢書》,書中說該國都城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,戶四百八十,口三千三百六十,勝兵五百人。精絕都尉、左右將、譯長各一人,地勢險阻狹窄。
中國最初興築的長城其實與北方游牧民族無關,而是各諸侯國之間的防禦系統。在春秋戰國時代,類似的長城建築並不在少,目前已知的有齊長城、楚長城、中山長城、魏長城、鄭韓長城、秦昭王長城、燕長城、趙長城等。其中,最早的長城是齊長城。
齊長城位於山東省境內,西起今濟南市的嶺子頭,東至青島市附近入黃海,主要位在當時的齊魯國境,齊人稱之為巨防或長垣。齊長城建在泰沂山脈的分水嶺上,但不走山脊,而建築在山的陽坡陡險處。由主線及三條複線組成,西起平陽,經肥城、濟南、萊蕪、博山、臨朐、沂水、安丘、莒縣、五蓮、青島,至膠州入海,總長超過六百公里。
中國人傳統用筷子用餐,西方人傳統用餐叉用餐。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,中國人早先其實也用過餐叉用餐,後來或許因為有了方便好用的筷子,這才慢慢淘汰了餐桌上的叉子。
考古學者在青海的宗日遺址發掘出兩萬三千多件文物,其中包括一枚骨質餐叉。宗日遺址位在青海同德縣,是附近四個遺址的總稱,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窑文化在黃河上游分布的最遠處,距今約已4000年了。
光緒元(1875)年,清廷命陝甘總督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,次年率軍西征。但在大軍西征之際,除了兵器與糧食外,日常生活用品供應是最大的困擾。西行沿途地區的物質原已不足,大軍所至,生活用品問題該怎麼解決呢?
左宗棠接受了部屬劉錦棠的建議,決定在軍營周圍畫出地方,專供商旅販售供應部隊的生活雜物,沿途並設立官店,供商販使用。同時,清政府也大力號召内地人支邊,隨軍供應生活用品。
考古顯示,至少在新石器時代晚期,中國已開始使用筷子。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筷子,是安陽殷墟出土的一雙銅筷子。
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雙竹筷子,长17公分,直径0.3公分。這雙兩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圓筷子,現藏湖南博物館。後來,隋朝長安李靜訓墓出土了一雙銀筷子,則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銀筷子。
中正橋是台北市現存最老的橋。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的是,日本在1937年建成這座橋時,橋寬只有5.2公尺。今天,中正橋歷經四次拓寬,橋面已有24公尺寬了。
台灣光復之初,台北市有四大名橋:中正橋、光復橋、台北大橋和中山橋。除了中正橋外,其他三橋都已拆除,並另建了新橋。
蒙古沒有蒙古烤肉,就像福州沒有福州麵,四川也沒有川味紅燒牛肉麵。這幾種烹調手法都是臺灣餐飲業創造出來的。
蒙古烤肉是知名相聲演員吳兆南所創。1951年,自大陸來台的吳兆南和幾個退休老兵,在台北市同安街底的螢橋旁開茶棚,兼賣烤肉營生。他們剛創立「烤肉香」時,每種肉都賣三塊錢,論盤計價,卻乏人問津,後來乾脆改成每人一美元(當時約合新臺幣三十四元)隨意吃,沒想到竟一舉打開了台北的烤肉市場,成為最早的吃到飽餐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