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絕古國曾是個沙漠中的綠洲小國,位在崑崙山北麓、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,東臨且末縣,西連于田縣,北接阿克蘇地區沙雅縣,即今新疆民豐縣一帶。
有關精絕古國最早的記載見於班固《漢書》,書中說該國都城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,戶四百八十,口三千三百六十,勝兵五百人。精絕都尉、左右將、譯長各一人,地勢險阻狹窄。
精絕是西域都護府管轄的三十六國之一,雖然人口只有三千多,卻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大國。它位於絲路南路上,與漢朝關係友好。《漢書》記載,該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,南至戎盧國四日行,地阨驥,西通扜彌國四百六十里。
關於精絕一名的來源及含義不明。精絕古城出土的木簡和羊皮文書中,曾提到當地名為cad'ota和精絕。漢文的精絕可能是cad'ota的譯音,或這兩個名稱對應了當地一個更古老的名稱。精絕出土的文書都以漢文和一種已滅絕的古印度文書寫。
這個神秘的西域小國東側有個強鄰樓蘭,後改名鄯善。東漢末年中原政權無力控制西域時,鄯善先後吞併了周圍好幾個西域小國,精絕也成為鄯善的一個州。
這場戰爭沒有留下記載。但奇怪的是,在鄯善統治期間,精絕比先前更安定富足。更奇怪的是,不久後,神秘的精絕復國了。不過,精絕復國後不久,約在西晉以後,它又慢慢衰敗了。
《新唐書》中說,「于闐東七百里有精絕國」。玄奘取經時曾路過精絕。《大唐西域記》說:「媲麽川東入沙磧,行二百餘里,至尼壤城,周三四里,在大澤中,澤地熱濕,難以履涉,蘆草荒茂,無復途徑。唯趨城路僅得通行,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,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」。尼壤即尼雅城,那時已變成荒漠。自後,精絕國的歷史就徹底消失了。
直到上個世紀,英國人斯坦因發現于闐古國的文物後,意外找到尼雅遺址,取得12箱精絕古國的珍貴文物,這個消失千年的古國才重回人類視野。
斯坦因在1900~1901年首次中亞探險時,發現尼雅遺址,後來寫出《去中國突厥斯坦從事考古和地形考察的初步報告》、《沙埋和闐廢墟記》及考古報告《古代和闐》。後在1913~1916年,他又重訪尼雅,寫了《亞洲腹地》和《在中亞的古道上》。
經由斯坦因發掘的文物可知,精絕使用的語言是古印度語言佉盧文。樓蘭古國的官方語文也是佉盧文。佉盧文最早起源於古代犍陀羅,是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期的文字,起初在印度西北部及今巴基斯坦一帶使用,公元12世紀時盛行於中亞。但在公元四世紀中,隨著貴霜王朝覆滅,這種文字也消失了。
西方人把精絕古城視為東方的龐貝古城。因為精絕古城像龐貝一樣,各種設施和文獻保存都相對完好,只是居民神秘消失了。民初學者王國維曾根據斯坦因的考察報告和遺址中的漢簡,發表過論文《流沙墜簡》。
精絕古國當年是絲路商旅必經之地,因而也是東西文化交滙的地方。根據斯坦因發掘的犍陀羅藝術文物、保存完好的民居和佛塔,可看出精絕古國經濟文化已頗有水準,因此學者稱之為尼雅文明。尼雅河是精絕古國主要的水源。
1995年,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在一處精絕古墓中,發現漢朝生產的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」織錦,現藏新疆博物館。大陸盜墓小說《鬼吹燈》第一篇《精絕古城》,即以精絕古國為背景。
學界對精絕古國的滅亡有兩種推論:一是氣候惡化使尼雅河斷流,不得不整體遷移。另一推論是,根據出土的佉盧文文獻,精絕古國長期遭受西南方強大部落SUPIS人入侵,最後導致滅亡。不過,兩種推論的證據都不足,而且找不到任何有關SUPIS人的記載。考古學者劉文鎖教授曾提出,SUPIS是史籍中的蘇毗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