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在國小學習語文時,分辨茶荼兩個字常令很多人感覺困擾。其實,在中國古代發明茶這個字以前,古書中談到茶時用的就是荼字。換句話說,荼是茶的古字,兩者並無對錯之分。
荼音徒,是一種苦菜,《詩經》中很常見。早期以荼指茶,可能與茶帶有苦味有關,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朝。唐時有人將荼字減去一筆,做為茶的特有用字,但即使在唐朝,仍有人用荼指茶,唐岱岳觀王圓題名碑上即兩見荼字。
1.在國小學習語文時,分辨茶荼兩個字常令很多人感覺困擾。其實,在中國古代發明茶這個字以前,古書中談到茶時用的就是荼字。換句話說,荼是茶的古字,兩者並無對錯之分。
荼音徒,是一種苦菜,《詩經》中很常見。早期以荼指茶,可能與茶帶有苦味有關,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朝。唐時有人將荼字減去一筆,做為茶的特有用字,但即使在唐朝,仍有人用荼指茶,唐岱岳觀王圓題名碑上即兩見荼字。
自古以來,中國人統稱60歲以上為耆年,上壽指90歲以上,中壽指80歲以上,下壽指70歲以上,也有指60歲以上的。更明確的說,60歲可稱為花甲之年或耳順之年,70歲稱古稀之年或懸車之年、杖國之年,80、90歲分別稱為朝杖之年、耄耋之年。百歲則稱為期頤之年,亦即蘇軾《次韻子由三首》中說的,到處不妨閑卜築,流年自可數期頤。
除此之外,有人用喜米白茶分別祝福老人的77歲、88歲、99歲和108歲。
朱雀橋邊野草花,烏衣巷口夕陽斜。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唐代劉禹錫這首烏衣巷詩,稍微有點中國文化的人幾乎都耳熟能詳。以前讀這首詩時,一直以為烏衣巷不過就是個巷道名稱,從沒想過它背後還有什麼典故。
晉室東遷後立都建康,就是現在的南京,士家大族選擇聚居在秦淮河南岸的烏衣巷,使這裡逐漸形成高級住宅區。東晉兩位名相王導和謝安家族在烏衣巷住了三百年,知名書家王羲之、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,都出自烏衣巷。劉禹錫詩中的朱雀橋橫跨秦淮河,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。橋上原本裝飾有兩隻銅雀的重樓,據說即謝安所建。
赴歐觀光常會參訪中古時代留下的古堡,這些古堡多建在險要之地,有的甚至盤踞峰頂,風光明媚,堅實壯觀。其實在冷兵器的中古時代,中國也曾建有許多類似的堡壘,只是建築型制不同,規模和功能卻不輸歐洲古堡。當時,中國各地風起雲湧的堡壘通稱為塢。
塢,按許慎《說文》:小障也。一曰庳城也。換句話說,塢類似於歐洲的堡,而不是城。一般說來,城的規模比較大,通常具有一定的交通及商業功能,塢及歐洲古堡則不然,主要是居民為自保聚居而建,多半易守難攻。
據考證,公元前十七世紀西域地區已出現基本的國家型態,與阿富汗一帶進行青金石貿易,于闐國生產的和闐玉也自商王武丁墓中掘出,顯示當地在公元前十三世紀已有人定居。
但在漢武帝打通西域前,匈奴一直是支配西域的主要勢力。漢武帝建元癸卯三(前138)年張騫出使西域,尋訪大月氏聯合抗擊匈奴。雖然出使未獲成功,卻溝通了中原與西域諸國的聯繫和交往。
古時很多國家都有流放的刑罰,流放地通常是離島或極偏遠的地方,使遭到流放的人很難返回原居或活動的地方。譬如早年大英帝國常把罪犯流放到澳大利亞,俄羅斯帝國多將異議分子流放到西伯利亞,日本幕府將軍則多把公卿武士流放到北海道或佐渡島、隱岐島。
至於中國,或許因為幅員太大地廣人稀的地方太多罷,流放多數時候得先按罪名輕重,決定流放距離遠近後,才決定流放的地點。
包括巴拿馬運河和長江上的葛洲壩,每個船閘都是由兩道閘門合成的。由於船閘上下游的水位不同,兩道閘門可以有效調節水位,使船隻得以順利通行。這種兩道閘門結合而成的船閘,稱為復閘。
復閘通常是在河道落差較大的地段修建,藉兩道閘門來節制水位。當船上行時,關閉下游閘門,讓上游的河水進入閘門區,可將水位抬高,船也隨之浮起,升到與上游水面齊平後,即可順利進入上游。相反的,當船下行時,關閉上游閘門並開啟下游閘門,水位就會逐漸下降,船也隨之降下。
中國人常用「不是省油的燈」形容一個人精明能幹。省油的燈到底是什麼燈?
在電燈發明以前,古人多使用燭火或油燈照明。在物質缺乏的年代,使用燭火或油燈時,一般人家必須考慮油燈的材質和設計,盡可能延長燈燭照明的時間。省油的燈指的當然是油燈。這種油燈源自唐朝四川邛窯。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客居四川時,曾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觀主管,對邛崍及邛窯多有著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