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赴歐觀光常會參訪中古時代留下的古堡,這些古堡多建在險要之地,有的甚至盤踞峰頂,風光明媚,堅實壯觀。其實在冷兵器的中古時代,中國也曾建有許多類似的堡壘,只是建築型制不同,規模和功能卻不輸歐洲古堡。當時,中國各地風起雲湧的堡壘通稱為塢。

塢,按許慎《說文》:小障也。一曰庳城也。換句話說,塢類似於歐洲的堡,而不是城。一般說來,城的規模比較大,通常具有一定的交通及商業功能,塢及歐洲古堡則不然,主要是居民為自保聚居而建,多半易守難攻。

史學家陳寅恪指出,晉代北方戰禍頻仍,進入中原的胡族統治者常喜歡大規模遷徙民眾,對各民族都是一大災難。這段期間,漢人能逃的都逃了,無法遠離本土遷往他鄉的,只得糾合宗族鄉黨屯聚堡塢,據險自守,以避戎狄寇盜之難。

《晉書》一百蘇崚傳說:永嘉之亂,百姓流亡,所在屯聚,崚糾合得數千家,結壘於本(掖)縣,於時豪傑所在屯聚,而崚最強,遺長史徐瑋宣檄諸屯,示以王化,又收枯骨而葬之。遠近感其恩義,推崚為主。

當時到處都有塢。《水經注》一五洛水篇:洛水所經有檀山塢,金門塢,一合塢,雲中塢,合水塢,零星塢,百谷塢,袁公塢,盤谷塢,范塢,楊志塢。這只是洛水流域而已。《晉書》六二祖逖傳記載了黃淮平原的塢,許多建在平地,也有的建在河上。

建塢是為了避兵禍與盜寇,理想地點當是險阻又可以耕種,有水泉灌溉的地方,因此,山頂平原及有溪澗水源處自然成為第一選擇。庾衮的禹山塢和郗鑑的嶧山塢即是。

《晉書》八八孝友傳庾衮傳說:張泓等肆掠於陽翟,衮乃率其同族及庶姓保於禹山。是時百姓安寧,未知戰守之事。庾衮撰有《保聚壘議》一書,說明設塢的意義,作用及注意事項等。

郗鑑的嶧山塢類似禹山塢。《藝文類聚》九二引《晉中興書》說:中原喪亂,鄉人遂共推郗鑑為主,與千餘家俱避於魯國嶧山,山有重險。《太平御覽》及《晉書》中都有類似的記載。

這段期間,塢在北方的地位比城重要。《晉書》一二O李流載記說:三蜀百姓並保險結塢,城邑皆空,流野無所略,士眾饑困。涪陵人范長生率千餘家依青城山。李流起兵時,得靠范長生的塢資給軍糧,因為攻城略地已經搶不到糧食。三蜀人不保城而保塢,因為塢的防禦功能更勝於城。

塢是土築的小障,早在西漢時,邊關已設有塢侯以防備外寇。在內亂之際,有能力的民眾自然也會聚結築堡,以求自衛。因此在王莽末年,中原地區普遍出現類似的自衛組織,通常是豪宗大姓糾集族人及賓客、部曲、鄉黨所設。

東漢建立之初,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塢堡,但禁之不能絕。隨後發生黃巾之亂,各地塢堡又風起雲湧,譬如漢末田疇率宗族及附從數百人入徐無山,營平敞地而居,百姓歸之,數年間至五千餘家。

永嘉之亂後,司馬氏政權瓦解,中原荒殘,胡寇縱橫,流民群盜遍地,各地紛紛構築塢壁,有的命名為塢,如一泉塢,大柵塢;有的稱堡,如裴家堡;有的稱壁,如柴壁;有的稱壘,如白超壘等,百姓攜家帶眷歸附以求庇護。

這種自動聚合的自衛團體規模不一,多者四、五千家,少者三、五百家。有些小塢會依附大塢,結合成塢壁群,跨越郡縣,形成新的割據勢力。

每個塢都有塢主,因是宗族家長或領主而成為統治者,多半是地方上的豪宗大族,並採世襲制。為了維持團體內部秩序,一般塢堡都有自行制定的法紀條規,譬如田疇在徐無山頒行法律二十餘條及婚姻嫁娶之禮等,眾皆便之,至道不拾遺。

塢的興起破壞了原屬於政府的編戶,又因為塢是有實力的戰鬥團體,新的胡族政權一時鏟除不了這些鄉里組織,只得採行籠絡手法,與塢主合作,進而達成支配中原的目的。於是,塢主陸續出任地方守令,部分取代了原有的地方行政系統。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中原統一。

可惜的是,魏晉南北朝蓬勃發展的塢壁堡壘,經過歷史沉澱與歲月洗禮,現在已經見不到了。

2008年,為了擴建西寶高速公路,陝西考古研究院循例對徵收的土地進行探勘時,在眉縣發現一個占地三萬五千平方公尺的大型燒製陶器作坊,發掘出大量具有典型漢朝特徵的瓦塊,地磚等建築材料。2010年,考古人員不負眾望,在附近找到成片的夯土遺跡,初步判定為古城牆遺跡。

這座暫時命名為柳巷城址的古堡,考古人員相信,應即是《後漢書》中提及的郿塢。

《後漢書》董卓傳中說:東漢初平年間,董卓築塢於郿,高厚七丈,與長安城相埒,號曰萬歲塢,世稱郿塢。塢中廣聚珍寶,積穀為三十年儲。自云:事成雄踞天下,不成,守此足以畢老。後卓敗,塢毁。

原來,董卓遷都至長安後,在長安城西兩百五十里處建了郿塢。《三國演義》中說,他調動民夫二十五萬人築之;其城廓高下厚薄一如長安,內蓋宮室倉庫,屯積二十年糧食,選民間少年美女八百人實其中,金玉彩帛珍珠堆積不知其數,家屬都住在其中。

雖說郿塢當時有三國第一堡壘的美稱,董卓卻沒能守此以畢終老。兩年後,王允和呂布合計殺了董卓,並派皇甫嵩率兵赴郿塢,滅了董氏三族,同時運走塢中所藏金銀珍寶。

史書上說,郿塢毁於北魏。有關郿塢的歷史記載,最後見於元《類編長安志》卷七,稱郿塢故基尚存。蘇東坡有詩嘲笑董卓說:衣中厚甲行何懼,塢裡金多退足憑。畢竟英雄誰得似,臍脂自照不須燈。

從出土的柳巷城址可以看出郿塢的大略規制:城牆每邊長一百六十公尺,厚七公尺,略呈正方形,四角有角樓,四面正中都有建築,但僅南面有城門。城外護城壕溝寬八公尺,深三公尺。考古學者推測,城牆除一面是城門外,另外三面應是馬面,就是與角樓一樣突出牆體,是古代城牆的一種防禦措施。

郿塢的牆厚七公尺,與當時的長安城相當;但塢內總面積只及漢朝普通縣城的幾百分之一,相去極遠。雖說在功能上,郿塢與當時風行的塢堡大不相同,但用於了解兩漢與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塢堡,應已足夠了。

比較有意思的是,陳寅恪認為,陶潛的《桃花源記》雖是寓意之文,但也是西晉末年以來塢壘生活的真實寫照。

《桃花源記》作於永初二年(421),描繪的是一個沒有戰亂,沒有壓迫,自給自足,人人自得其樂的小社會,與當時的黑暗社會呈鮮明對照,是作者與世人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,也反映出許多人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。

陳寅恪在《桃花源記旁證》中引用《水經注》、《元和郡縣志》等,認為《桃花源記》有記實的成分,「乃依據劉裕率師入關時,戴延之等所見所聞的材料寫成」。寓意部分則是「牽連混合劉驎之入衡山採藥故事,並點綴以『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』等成語所作成。」他並依塢堡的發展,推論真實的桃花源應在北方的弘農或上洛,而不在南方的武陵,桃花源居人「先世所避之秦應為苻秦,而非嬴秦」。

戴延之隨劉裕入關滅後秦,著有《西征記》二卷,後雖失傳,《水經注》中卻多有引用。

《水經注》一五洛水篇:其山四絕孤峙,上有塢聚,俗謂之檀山塢,義熙中劉公西入長安,舟師所屆,次於洛陽,命參軍戴延之與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,窮覽洛川,欲知水軍可至之處。延之屆此而返,竟不達其原也。

又,《水經注》四河水篇:《述征記》曰:全節,地名也。其西名桃源,古之桃林,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也。《西征賦》曰:咸征名於桃源者也。《晉太康記》曰:桃林在閿鄉南谷中。

文中說的桃源和桃林,《元和郡縣圖志》與《新唐書》也有記載。桃源在閿縣東北十里,古之桃林,是周武王放牛之地。陳寅恪認為,《桃花源記》很有可能引用戴延之溯洛水而上,至檀山塢而返的經歷。至於把桃花源移到武陵,則是因為採用了劉驎之入衡山採藥的故事。

《搜神後記》中記述,劉驎之入衡山採藥,見澗水南有二石囷,失道問路,才得還家。或說囷中都是仙靈方藥,劉驎之有意再往尋求,卻不能復知其處。《晉書》九四隱逸傳也有類似記載。

無論桃花源在武陵或在北方,在戰亂頻仍賊寇橫行的那個時代,如果沒有塢壁,陶潛恐怕也很難想像出一個「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。有良田美池、桑竹之屬,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。其中往來種作,男女衣著悉如外人。黃髮垂髫,並佁然自樂」的地方罷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筆記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李師鄭 的頭像
    李師鄭

    李師鄭的部落格

    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