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散文筆記 (10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在原子筆普及以前,用鋼筆的人很多。帶鋼筆上學時,通常得自帶一個墨水瓶,以便補充用罄的墨水。那時候,每逢橘子豐收季節,我喜歡玩一種小遊戲:轉開墨水瓶,取下塑膠瓶蓋,把橘子皮擠出汁液噴在塑膠瓶蓋上,然後用手掌壓在瓶蓋上,再輕輕拉開,就會發現在手掌和瓶蓋間出現很多黏稠的細絲。把這些細絲轉覆在墨水瓶口,就像個小蜘蛛網。

那時候,只覺得這個現象很神奇,塑膠瓶蓋上怎麼會出現那麼多細絲?,橘子皮裡到底有什麼東西,可以變成細絲呢?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30 Thu 2018 14:36
  • 蟑螂

小時四處見到的都是大蟑螂,近年來,家裡看到的卻多半是小型的德國蟑螂,大蟑螂似乎越來越少見了。偶爾能飛一陣子的大蟑螂,正式名稱叫美洲大蠊。

依現代生物分類學,蟑螂約有4000種。雖然會入侵人類家居的其實只有幾十種,或許因為蟑螂時與垃圾為伍,容易藏汙納垢,散播病原,因而一直被視為害蟲,人人欲除之而後快。儘管如此,卻無礙於這種已有億萬年演化歷史的雜食性昆蟲繼續存活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般人讀到「蠟炬成灰淚始乾」這句詩時,多理解為蠟炬燒為灰燼可比喻愛情堅真不渝。不過,大家似乎忽略了一點:蠟炬能燒成灰嗎?

蠟燭發展到十九世紀,法國才發明使用多股棉線製作成燭芯,當蠟燭點燃以後,燭芯的棉線慢慢會自動散開,暴露在燭火外焰中而燃掉。因此,現代的蠟燭幾乎不會產生灰燼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長城不是中國獨有的建築。唐朝沒有修築長城的記錄,但在唐初,鄰邦高句麗卻在遼東半島上修築了一段長城,號稱千里長城。這段長城位在今天渤海到吉林長春市間。這段長城雖然全線都在中國境內,卻與萬里長城毫無關連。

根據高麗史書《三國史記·高句麗本記》記載,高句麗榮留王十四(631)年春二月,王動眾築長城,東北自扶餘城,西南至海千餘里,凡十六年畢功,史稱高句麗長城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是中國的民間故事。故事發生在秦始皇時,孟姜女新婚不久,丈夫萬杞梁被官差捉去服徭役,協助修築萬里長城的山海關。孟姜女擔心北方天寒,花了很長時間,帶著禦寒衣物千里尋夫,沒想到走到長城才知道,丈夫已因水土不服死了,屍身與其他亡故的民工同葬在萬人塚中,埋在長城之下。孟姜女悲從中來放聲大哭,八百里長城為之倒塌。

這個故事傳唱了兩千多年,歷代都有文人墨客談論或歌詠,流傳極廣。那麼,歷史上真有孟姜女其人嗎?哭倒長城真有其事嗎?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29 Wed 2018 01:55
  • 邗溝

邗溝是中國古代最早有明確記載的運河,是春秋時吳王夫差在前486~484年間開鑿的。

在開鑿邗溝之前,江南地區與中原沒有自然的水道可直接連通。南船北上時,必須從長江出海,繞經黄海再從雲梯關溯淮河而上,到淮陰故城才能循泗水通往齊魯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28 Tue 2018 23:52
  • 陽關

戈壁沙漠邊緣的一座古城,為什麼現在居然已踪影全無了?如果說是因為山洪暴發,大水把城淹沒掉了,你相信嗎?歷史上知名的古城陽關,根據近年的研究,極可能就是山洪淹沒後消失的。

渭城朝雨浥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無故人。王維這首名詩中提到的陽關,位於今敦煌市西南70餘里,始建於漢武帝時期,因為關城位於玉門關之南,因而命名為陽關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28 Tue 2018 23:24
  • 須臾

文學作品中常可見到須臾一詞,意指要不了多少時間。須臾到底是多久?

《荀子.勸學》:「吾嘗終日而思矣,不如須臾之所學也。」蘇軾〈舟中夜起〉:「此生忽忽憂患裡,清境過眼能須臾。」須臾指片刻、暫時,或者一會兒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28 Tue 2018 12:41
  • 華佗

東漢名醫華佗的生卒歲月,有說是110~207年,有說是141~203年,《維基百科》中說是145~208年,也有人乾脆說他生卒歲月不詳。華佗的事蹟最早見於《三國志》,但《三國志》與《後漢書》中都只說華佗字元化,沛國譙人也,一名旉,並沒有提及他的生死。

華佗的醫術精妙,後世視為神醫,但漢朝以後的中醫文獻中其實很少提到他。北宋醫家龐安石甚至質疑史書,認為「術若是,非人所能為也,其史之妄乎」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唐武德九年八月,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位。沒隔幾天,《新唐書》說:癸未,突厥寇(渭水)便橋。乙酉,及突厥頡利盟于便橋。這次結盟史稱渭水之盟,但許多歷史學者認為,實際上該稱之為渭水之恥。

《新唐書》對渭水之盟的記載非常簡略。據《舊唐書》記載,原來在李世民即位後沒幾天,突厥頡利、突利兩可汗就發兵寇涇州。乙亥,突厥進寇武功,京師戒嚴。....己卯,突厥寇高陵。辛巳,行軍總管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,大破之,斬首千餘級。癸未,突厥頡利至於渭水便橋之北....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提起現存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成就,一般人會想到都江堰。其實,中國最早有史可考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期思陂。早在春秋時代的公元前605年,孫叔敖就主導修建了這項工程。

孫叔敖是春秋楚國期思邑人。據《左傳》記載,他的父親蒍賈曾任百工之長,擅長土木、水利等工程,孫叔敖可說是克紹箕裘。當時,由於期思邑經常發生嚴重水患,《淮南子・人間訓》說,時正隱居在楚國郊野的孫叔敖因此設法「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」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北宋文人彭淵材自稱平生有五恨:一恨鰣魚多骨,二恨金橘太酸,三恨蓴菜性冷,四恨海棠無香,五恨曾子固不能詩。 

五恨中的曾子固即曾鞏(1019~1083年),是北宋散文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曾鞏十二歲曾作《六論》一篇,備受時人推祟。十六歲時篤志為古文,二十歲時歷遊全國,得歐陽修賞識,成為歐陽修的學生,兩人後來並稱歐曾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很多人自小就記誦過,中國疆域最南端是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。但在Google地圖上,保證你找不到曾母暗沙。

衛星地圖上找不到曾母暗沙,沒有什麼不合理,因為所謂暗沙,指的是終年隱身在海面下的珊瑚暗礁。據中國科學院調查,曾母暗沙屬於水珊瑚礁,面積2.12平方公里,距海面最近的距離還有17.5公尺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史記》記載:秦二世元(前209)年七月,發閭左適戍漁陽,九百人屯大澤鄉。陳勝、吳廣皆次當行,為屯長。會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失期,法皆斬。陳勝、吳廣乃謀曰:今亡亦死,舉大計亦死,等死,死國可乎?

文中說,陳勝、吳廣帶了九百戍卒赴漁陽(今北京密雲)報到,走到大澤(今安徽宿縣)時遇上大雨,誤了行程,而「失期,法皆斬」,因而決定起兵反秦。一般教科書中都這麼解說陳吳起兵的緣由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或許你不相信,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,可能也曾融入了細菌的重要成分。

人體每個細胞中都有粒線體,而且十分重要。肉眼看不見的粒線體,除可合成ATP為細胞提供能量外,還有許多生理功能,包括調節細胞膜的電位、控制細胞的程式性死亡、調控細胞代謝、合成膽固醇,以及其他特殊功能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25 Sat 2018 05:13
  • 蜀道

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《蜀道難》,道盡了蜀道的艱險:
危乎高哉,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24 Fri 2018 14:39
  • 眼睛

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中,眼睛最初並不是視覺器官,而只是個感光器,用來偵測光線,藉以調整生物的日變節律而已。隨著演化發展,感光器逐漸不敷使用,這才出現複雜的光學系統,具備成像功能,形成視覺器官。

生物學者認為,帶有水晶體結構的單眼,在動物演化的過程中至少歷經了七次演化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• Aug 24 Fri 2018 14:20
  • 蚜蟲

蚜蟲是一種很古老的植食性昆蟲,可能早在兩億八千萬年前的二疊紀早期即已出現。其實,蚜蟲對抗天敵的能力很差,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不強,為什麼這麼脆弱的小昆蟲卻能在地球上存活那麼久呢?

蚜蟲的天敵很多,也容易受細菌、真菌及病毒的侵染。牠的身體柔軟,根本沒有能力對抗外敵。再者,蚜蟲對溫度變化的耐受性也不高。蚜蟲主要集中在溫帶地區,對農林業和園藝業的危害十分嚴重;因此,農家有時採悶棚方式即可處理。在攝氏48度的溫度中,只要半小時即可殺滅90%的蚜蟲,而一般作物都可以耐受這個溫度。實施悶棚殺蚜蟲時,只要在作物下部纒上膠帶,當蚜蟲不耐高溫而向下逃躲時,會向作物莖下部聚集,這時就會黏在膠帶上。對這些蚜蟲,噴上醋之類的液體即可殺滅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22 Wed 2018 00:51
  • 商女

煙籠寒水月籠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商女不知亡國恨,隔江猶唱後庭花。

杜牧這首《泊秦淮》傳唱千古,膾炙人口。這首詩中,杜牧為什麼把歌女稱為商女?原來,唐代把歌妓、女伶通稱為秋娘,亦稱秋女。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中即有:曲罷曾教善才伏,妝成每被秋娘妒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京劇《將相和》講的是戰國時代趙國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。很多人知道,劇中的將是廉頗,相是藺相如。其實,藺相如從沒做過趙相。

戰國時趙國最高的官職是相邦,簡稱相,是百官之長。藺相如原是趙國官員令繆賢的舍人,出身不高。趙惠文王十六年,他因完璧歸趙的成就,受封為上大夫。在澠池會上,他又力挫強秦,保住趙國的尊嚴,事後惠文王把他拜為上卿,「位在廉頗之右」。

文章標籤

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