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提起現存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成就,一般人會想到都江堰。其實,中國最早有史可考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期思陂。早在春秋時代的公元前605年,孫叔敖就主導修建了這項工程。

孫叔敖是春秋楚國期思邑人。據《左傳》記載,他的父親蒍賈曾任百工之長,擅長土木、水利等工程,孫叔敖可說是克紹箕裘。當時,由於期思邑經常發生嚴重水患,《淮南子・人間訓》說,時正隱居在楚國郊野的孫叔敖因此設法「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」。

期思陂不只是一兩個灌溉陂塘,而是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。這個大型水利工程位在今天河南固始縣史河東岸,泉河西岸的狹長地帶。

史河全長263公里,發源於安徽省金寨縣大別山區,匯集多條河流後,經固始縣附近入淮,是淮河南岸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。由於環境使然,史河上游的河身狹窄,坡度又陡,每逢山洪暴發,宣洩不及,就會造成淮水倒灌,形成嚴重洪災。因此,史河古稱決水,令當地人深以為苦。

孫叔敖勘察了解了水患原因後,利用自然地形,先在史河上游的支流泉河與石漕河修建陂塘,用以蓄積大別山北麓的來水,又在固始縣境內史河東岸的黎集石嘴頭開挖河口,引水向北,成為清河,同時在史河下游東岸黃土溝柴家港開口引水,成為堪河。

清河與堪河兩條水渠蜿蜒在史河與泉河間的狹長地帶,區內有渠有陂,可利於灌溉。同時,又在固始縣西古稱曲河的灌河中安閘築壩,在縣南急流、羊行等河段分設灌口。

孫叔敖利用這種長藤結瓜式的水利工程概念,使史河得以「分流減勢,次遞疏導」,並藉「安閘壘壩,築陂築塘」,既可防止下游水澇,又可供上下游灌溉之用。兩千六百年來,期思陂使當地獲得「百里不求天」灌區的美譽。

由於期思陂的成就普獲地方民眾讚譽,孫叔敖大受楚莊王重視,累官至楚令尹,就是楚國的宰相。《史記》說,他「三為楚相,施教導民,上下和合,世俗盛美,政緩禁止,吏無奸邪,盜賊不起」,為一代名相。

期思陂是中國文獻中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,比魏國的西門豹渠早兩百多年,比秦國的都江堰及鄭國渠早三百多年。完成後,曾在東漢建初八(83)年、建安五(200)年、曹魏正始二(241)年多次修治。1958年固始縣擴建梅山水庫時,幹渠即是利用期思陂的清河渠改建而成的,至今仍是當地重要的灌溉渠道。

孫叔敖羋姓,蔿氏,名敖,字孫叔。由於先秦人習慣把字放在名之前,因此楚國人通稱他孫叔敖。相傳孫叔敖的父親蒍賈因與仇家結怨,遭對方殺害後,孫叔敖一家匿藏到淮海之濱的期思邑。也因此,《孟子·告子下》有「孫叔敖舉於海」之說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筆記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李師鄭 的頭像
    李師鄭

    李師鄭的部落格

    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