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知道:人生中有兩件事千萬不能碰,一是毒,一是賭,碰了絕對不會有好下場。毒和賭有什麼相通的地方嗎?有,它們都涉及人腦中的獎賞系統。

每個人大腦中都有個獎賞中心,而愉悅自己是人植根於基因中的基本需求。因為不懈追求愉悅會讓人成癮,因此,人類社會嚴格控制著能帶來快感的活動,包括暴飲暴食,縱欲,吸毒及病態賭博等。

一般說來,我們所謂的成癮,其實就是這個獎賞系統受到脅持了。

大腦中的這組神經迴路,本來是為了促使人類去做跟求生存有關的行為,像吃喝之類。每當我們做這類事時,這組迴路就會自然分泌讓人感覺良好的大腦化合物多巴胺,獎勵我們這麼做,繼續做。換句話說,當你吃漢堡時,神經系統就會發送出訊息,提醒大腦你正在吃好東西,跟著獎勵路徑就會動起來。

獎勵路徑連通大腦儲存記憶的區域。每當多巴胺產生刺激時,大腦中就會記上一筆:什麼活動產生了多巴胺。這個路徑還連結負責控制肌肉的運動皮質區域,強化進行那個行為所需的運動皮質迴路,譬如增強把漢堡舉到嘴邊、咬上一口、咀嚼然後吞下,這些動作所需的大腦訊號。下一回你面前再出現漢堡時,就可能因為這兩種效應的加乘效果,令你吃得更津津有味。

獎賞中心是個生物過程的設計,可以促使每個人積極爭取更多的獎賞。因為在遠古時代,獲得獎賞越多的人,生存機會就越大。

甚至在期待獎賞時,大腦也會產生反應。所有動物都能預期即將發生的事是好是壞,而後根據預期選擇行動。如果結果比預期更好,獎賞機制就會促使我們未來重複相同的行為。

因此,多數人會重複上好吃的館子,重複吃好吃的飲食,甚至沉迷在好玩的電玩遊戲中。當然,這裡說的好吃或好玩,都是個人主觀的感覺。

但在維持生存之外,獎賞中心(多巴胺系統)也可能帶來問題。

譬如有時吃得太多,衝進大腦的多巴胺太多了,就會使獎勵路徑把製造出這一波多巴胺的活動銘刻於心、永誌不忘,同時給重複這個活動需要用到的肌肉動作接上線,讓成癮的人會馬上「這樣做」,以便讓大腦釋出更多多巴胺,使得這經驗更加美好。結果這種行為就會形成一個自我增強的循環,很快變成遏止不了的渴望。這就是成癮了。

古柯鹼、海洛因一類的精神藥物,會針對獎勵路徑發揮作用,在第一瞬間就製造出大量多巴胺,在極短時間內種下成癮的根。確實,許多接受這些物質實驗的人,幾乎馬上就成癮了。

那為什麼暴飲暴食也會令某些人上癮?

美國加州大學科學家Peter Whybrow認為,說到底這是一種演化。「要了解人類的成癮行為,關鍵在認識我們其實是一種在演化過程中,始終面臨匱乏的動物。」早期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上時,高熱量食物很稀少,少到我們的祖先找到任何這種食物時,能吃多少就吃多少。時至今日,我們依然有這種暴飲暴食的衝動,只不過現在富含脂肪與糖分的食物太多,會讓人吃過頭而已。

這個看法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許多人醉心於購物、看電視、打電玩,或泡在網路聊天室裡——這些全都像是現代大草原上的肥肉,而且無窮無盡,任君享用。

專家認為,金融危機可說是肆無忌憚的貪婪造成的,也可視為某種成癮現象。「在生活富裕的環境裡,我們很快就變得貪得無厭。尤其在大力讚揚競爭與野心,把它們視為市場成長要素的文化中,更是如此。」

造成成癮的風險因素很多,環境會造成一些影響。成長環境貧困,或是為憂鬱、焦慮所苦的人,自然會在任何能找到慰藉的地方尋求愉悅,而不幸的這常會導致上癮。性別、種族和年齡也有影響。大腦中負責處理決策與判斷的是前額葉皮質區,而青少年的這個部位大都尚未發展成熟,自然比較容易成癮。

科學家相信,我們容易成癮的程度,40%到60%是遺傳基因造成的。換句話說,成癮者的大腦,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在出生時即已註定。劍橋大學的Jeff Dalley博士在老鼠身上發現,這種遺傳體質造成大腦中的多巴胺受器有缺陷,致使製造多巴胺的網絡有過度補償的傾向。

成癮甚至可能是其他藥物副作用造成的。罹患帕金森氏症的人,有時得服用多巴胺替代藥物,因為這種病就是缺乏多巴胺導致的神經系統失調症。2008年,一位帕金森氏症病人服用多巴胺藥劑Mirapex後,對賭博成癮,美國法庭因而裁定他可獲得820萬美元賠償。現在,許多其他類似的案件也被帶上法庭,聲稱藥物導致他們的行為成癮現象,諸如沉迷於性、變成購物狂,或飲食失調等;當他們停藥後,這些現象幾乎馬上消失。

菸癮為何難斷呢?原來,乙醯膽鹼受體可與尼古丁結合,通過神經系統的活動,最終打開大腦的獎勵中心,釋放多巴胺,讓人產生欲罷不能的感覺,進而鼓勵你不斷重複吸菸的行為,直到成癮。

研究顯示,不同藥物的成癮性與生理傷害程度不同,而菸草的依賴性堪比可卡因。對於打算戒菸的人,不用藥物輔助,戒菸成功率只有3-6%,藥物和行為輔助的成功率略高,大概能達到1/4。

研究數據顯示,注射海洛因的人群,大約35%會對海洛因成瘾。吸食或注射可卡因的成癮比例是22%,大麻8%,酒精4%。抽過香菸的人則有80%會上癮。

注射一劑海洛因後,只要15秒就能體驗到强烈的欣快感,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内都不需要再注射。但抽菸的人不同。一支菸通常可以抽十口,一天下来可以抽掉很多支菸。每抽一口菸,菸葉中的尼古丁(俗称菸鹼)進入體内,平均只需7秒即可到達腦部,亦即當你抽第三口菸時,大腦中的乙醯膽鹼受體已全被尼古丁占領了。大約15秒後,大腦就能感受到强烈的快感,速度與注射海洛因不相上下。

典型的海洛因成癮者每天能獲得兩次强烈、快速的愉悦感,而一個老菸槍,每天能够獲得200次微弱、快速的愉悦感。也因此,這個癮真的不容易戒。

新近有研究指出,酗酒、濫用藥物等化學成癮現象,以及賭博、購物等行為成癮現象,其實是同一種神經作用的不同展現方式,都取決於大腦的多巴胺獎勵路徑。專家說,社會文化造成的成癮現象,以及依賴藥物的情況,都涉及大腦中相同的愉悅路徑。

這個看法說明了,在精品店裡血拼的衝動,跟酗酒或吸食海洛因的衝動完全一樣。這種看法當然引起一些爭議,只是很多現象實在令人無法不相信。

譬如對物質成癮的人,對藥物的耐受力會逐漸升高。成癮的人為了達到同樣愉悅的程度,每次需要沉迷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,使賭徒不得不下更大的賭注,購物狂只好買得更多。

再者,成癮的人想嘗試收手,或有人禁止他們做己沉迷的活動時,一樣要承受戒斷時身體不適的種種症狀。換言之,就像藥物成癮的人戒毒時,或性愛成癮的人無法上床時,都得經歷冒汗、顫抖、種種生理不適的現象。

更具說服力的證據是,美國德州大學東南醫學中心的研究。研究人員給古柯鹼成癮的人看一些人服用古柯鹼的影像,給賭博成癮的人看一些吃角子老虎的影像,結果兩組受測者的大腦中產生反應的區域相同。「任何能令人開心的事物,都能使人上癮,」牛津大學Bennett Foddy博士說:「如果你無法節制自己的行為,想停停不下來,對生活造成困擾,就是成癮了。」

他研究在電玩與網路潮流中新出現的成癮型態,發現沉迷於《魔獸世界》的情況,完全符合成癮的標準。確曾有玩家連著幾天廢寢忘食,只顧玩線上遊戲《魔獸世界》後,就這麼死了。還有為數可觀的玩家幾乎每星期要花四十多個小時泡在線上世界。曾有專家指出,《魔獸世界》的玩家中有40%已經上癮了。

專家說,一些能提供迷人獎勵結構的線上體驗,最能夠令人沉迷成癮。獎勵結構的形式包括升級、拓展遊戲中的虛擬帝國,或是在社交網站裡獲得具象徵性的獎勵,譬如在臉書上獲得新朋友,或是有人回推你在推特上的貼文。

科技不但為遊戲帶來新契機,對工作也是如此。「完成任務」本身就有回報(獎勵),有些是象徵性的,有些則很實際。科技或許使我們比較快獲得成果,但接踵而至的成果也會使一些人沉迷,進而成為工作狂。

亞里斯多德曾經問說:為什麼人們會做一些明明對自己不好的事呢?本質的原因可能是:人體自身具備的獎賞系統太呆滯,平凡如衣食住行之類的行為無法激活身體的愉悦回路,或者激活的程度太低,因而需要更多更強烈的刺激。

每個人獎賞系統的敏感程度不一,這與一個人神經廻路的初始配置有關。除了基因外,如果成長環境中,家庭成員和同伴有吸菸行為,也會增加染上菸癮的機會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筆記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李師鄭 的頭像
    李師鄭

    李師鄭的部落格

    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