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知道,二十可以寫做廿,讀念;三十可以寫做卅,讀薩,民國史上曾經發生所謂的五卅慘案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四十也可以寫做卌,讀細--要留意的是,這個字可不是冊。

據文字學者考據,至少在戰國時期,一般人都知道廿卅卌不是單字而是合文,分別讀成二十、三十和四十。合文是一種合體字,把兩個或以上的漢字濃縮成一個漢字書寫單位的形式,在甲骨文中應用相當普遍。

到三國以後,這幾個數字合文才逐漸發展出一字一音,變成單字。

根據已發現的甲骨文、金文、簡帛及一些硬幣上的數詞,中國古代從十幾到幾千都有合文,這些合文都以類似廿卅卌的方式拼成,譬如二百寫成皕,讀必。不過,大多數合文或許因為使用的機會不多,沒有留存下來。

中文的大數是另外一套系統,我記得大概在初中時就知道,百千萬億兆之後是京。萬是10的4次方,往後每個字代表多加4次方,亦即億是10的8次方,兆是10的12次方,而京是10的16次方。

京以後,再往後依序是:垓秭穰溝澗正載極,每個數詞都是前一字多加4次方,亦即極是10的48次方。

除此之外,古代中國還有一些表示數字的單字,一般人可能聽都沒聽過:五十為圩, 六十為圓,七十為進,八十為枯,九十為枠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散文筆記 生活綜合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李師鄭 的頭像
    李師鄭

    李師鄭的部落格

    李師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