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慣稱三國為吳蜀魏,其實並不正確。當三國立國時,他們的國號分別是吳漢魏。劉備建國時號稱延續漢室正統,因而以漢為國號,自稱季漢,只不過魏晉政權都不承認。後來陳壽撰寫《三國志》時,為了政治正確,稱之為蜀。有趣的是,陳壽是季漢出身,季漢滅亡後出仕西晉任著作郎,《三國志》中的蜀志出自他手。
《三國志》原本是四本書:魏志、蜀志、吳志和敘錄,後來敍錄缺佚,北宋時把剩下的三志合而為一,改稱為《三國志》。
《三國志》雖被史家評為中國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,但書中政治立場十分鮮明,對三國也有高下之分。由於晉承魏統,魏志中魏國皇帝都立有本紀,連生前沒有帝號的曹操也列入本紀。同樣稱帝的劉備則稱之為先主,劉禪為後主。吳國皇帝更直稱名諱,甚至死時用諸侯專用的「薨」字敘述,而不用帝王專用的「崩」或「殂」。
歷史上真實的劉備,與《三國演義》中的劉備頗有距離。他不是皇叔,是個官後代,性格豪邁。在漢末群雄爭逐之際,劉備幾經沉浮,四處投靠,直到取得成都才安定下來。
《三國演義》虛構了劉備的家譜,稱漢獻帝核對家譜後發現劉備按輩分是他的叔父,因而稱劉備為皇叔。其實,劉備是漢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貞的後代,裴松之《三國志注》中引《典略》記載說,劉備為「臨邑侯枝屬」,祖父名雄,父親名弘,世代仕於州郡,劉雄曾被推舉為孝廉,官至東郡範令。
換言之,劉備雖然出身家境不佳,卻是不折不扣的官後代。對照漢朝君王世系,劉備應是獻帝孫輩。不過,史料中並未詳載劉備的世糸,漢獻帝也從未尊劉備為皇叔。
劉備幼時曾在大儒盧植門下求學,與公孫瓚是同學,而且兩人交好。公元191年,劉備任高唐令時遭盜賊擊敗,投奔公孫瓚;公孫瓚隨即上表保奏他為別部司馬,出任平原令與平原相。後來袁紹攻公孫瓚時,劉備與田楷東屯齊。
劉備治理平原時頗得人心,有仁義之名。黃巾大將管亥攻打北海時,北海相孔融派太史慈突圍向劉備求援,劉備派了三千兵隨太史慈救援解圍。
193年曹操征討徐州,在徐州展開大屠殺,徐州牧陶謙向田楷求援,田楷帶同劉備前往相救,與陶謙大將曹豹屯兵郯東。曹操擊敗郯東的屯兵後,因後方生事而撤軍。事後,陶謙許以丹陽兵四千,劉備遂離開田楷,依附陶謙。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,屯兵小沛。
194年,陶謙病重時,告訴別駕從事麋竺: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。因此陶謙死後,麋竺率徐州百姓迎劉備入主徐州,成為徐州牧。
195年,呂布遭曹操擊敗後投奔劉備,劉備讓他屯兵小沛。建安元(196)年,袁術攻打徐州,劉備與之相持一個月互有勝負,曹操上表封劉備為鎮東將軍,宜城亭侯。呂布卻趁下邳空虛起兵,下邳守將曹豹倒戈,趕走張飛,迎接呂布,佔據了下邳。
劉備轉戰海西擊潰賊軍後,與呂布言和,派關羽鎮守下邳,還軍小沛,重新集合軍馬。呂布再度作亂攻打劉備,劉備兵敗後,只得歸順曹操。曹操厚待劉備,以之為豫州牧,返許都後又任命他為左將軍。
198年春,呂布派人攜金到河內買馬時遭劉備兵掠取,派高順與張遼攻劉備,曹操雖派夏侯惇救援,劉備仍戰敗。同年十月,曹操親自東征呂布,劉備與之合兵消滅呂布後,隨曹操還師許都。
由於袁術想北投袁紹,劉備向曹操借兵,曹派他督朱靈與路招領軍出擊袁術,但大軍未至袁術已病死。199年,劉備遣朱靈及路招佔據下邳。
200年,衣帶詔事件敗露,董承被殺,劉備遂殺了徐州刺史車冑,留關羽守下邳,領軍回守小沛,同時聚集軍眾,與袁紹聯合抗曹。曹操先派劉岱與王忠攻打劉備,未克,而東海昌霸叛曹,不少郡縣紛紛投靠劉備。
曹操親征大敗劉備,占領小沛,並虜獲劉妻及關羽。劉備逃往青州,在袁紹處待了一個多月。不久,曹袁展開官渡大戰,汝南黃巾餘黨劉辟響應袁紹叛曹,袁紹遂派劉備率軍與劉辟會合。曹操派曹仁領軍攻打汝南,劉備說服袁紹南連劉表,袁紹便派劉備到汝南與龔都會合。
201年,曹操在官渡之戰獲勝後,南攻汝南,劉備棄城敗走,並派人與劉表會面,劉表待劉備以上賓之禮,准他屯兵新野。202年,曹將夏侯惇及于禁等南下至博望,雙方對峙。207年,劉備得孔明。208年劉備屯兵樊城時,曹操領兵南下;八月劉表病卒,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,遣使舉州投降曹操。
曹軍開抵宛城時劉備才獲知消息,只得慌忙棄城南撤。經過襄陽時,許多劉琮部下及荊州百姓歸附劉備,劉備抵達當陽時隨軍人數已達十餘萬,輜重數千輛,行進緩慢。劉備派關羽率軍經水路往江陵。
曹操擔心劉備先占江陵,輕軍急行至襄陽,並派曹純領五千精騎急追至當陽長阪。兩軍相遇,曹軍突襲,大舉擒獲劉備人員輜重。劉備唯有棄妻兒逃往漢津,正巧遇上關羽船隊,渡過沔水後又遇劉表長子劉琦部隊,遂會同撤至夏口。
劉備派諸葛亮出使孫權並與結盟。兩方在烏林以火攻大破曹軍,追至南郡,曹操敗北。
劉備表請劉琦為荊州刺史,又征荊南四郡,廬江雷緒也率部曲數萬人投效。劉琦病死,諸將推劉備為荊州牧,治於公安。孫權依魯肅建議,將江陵借給劉備,分長沙郡部分予劉,並確認劉備擁有武陵和桂陽兩郡。時劉備擁有大部分荊州屬地,又獲得荊襄名士龐統與馬良。
211年,曹操派鍾繇等討漢中張魯,益州牧劉彰心生恐懼,派法正帶四千人及巨款邀劉備協防,劉備遂帶龐統入益州。劉璋推薦劉備行大司馬,領司隸校尉,劉備又推薦劉璋行鎮西大將軍,領益州牧。劉璋配給劉備三萬多人及兵器、府庫,令他進攻張魯。劉備進軍至葭萌後,不出兵,卻大樹恩德,收買人心。
212年,曹操出兵討孫權,孫權向劉備告急,劉備請求劉璋出兵,卻只獲得四千兵馬及少數物資,令兩人關係惡化。
劉備依龐統計,斬殺白水關守將楊懷與高沛後,派黃忠及卓膺率軍攻劉璋,一路進軍至綿竹,沿途收服不少軍將,又分兵平定各郡縣,同時荊州也派兵入蜀馳援,只留關羽鎮守。
214年破雒城,隨後馬超來降,劉備趁勢進圍成都十日,劉璋出降。215年,孫權以劉備已取得益州,索還荊州,劉備卻以須得涼州為由拒絕,孫權忿而派遣呂蒙襲奪長沙、零陵、桂陽三郡。劉備率兵五萬到公安,令關羽出兵益陽,與孫軍對峙。
這時,曹操已平定漢中,張魯逃往巴西,劉備只得與孫權議和,畫定荊州分屬地界,回軍江州。時張魯已降曹,曹派夏侯惇與張郃駐守漢中,並數次侵犯巴郡。劉備派張飛進駐宕渠,與張郃在瓦口爭戰,大敗張郃等,逼使退回南鄭。
218年,劉備進軍漢中,先頭部隊遭曹軍打敗,改而進兵陽平關,與夏侯淵、張郃相峙。次年春,黃忠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,曹操不得不自長安率兵出征。劉備在漢中據險死守,曹操數月無功後退兵,劉備取得漢中。又進攻上庸,由於曹操北返,申耽等開城投降。
同年秋,劉備在沔陽設祭壇陳兵列眾,宣奏後自立為漢中王,後還治成都。同年冬,關羽盡起荊州兵力進攻曹仁,擒于禁於樊城。但因後防空虛,東吳呂蒙白衣渡江,襲殺關羽,取得荊州。孫劉聯盟自此決裂。
220年,曹操逝世。同年12月,曹丕篡漢建魏。次年,劉備也在成都登基,續大漢正統,國號漢,史稱蜀漢。七月,劉備執意發兵伐吳,為關羽報仇,並拒絕吳提出的和議。漢軍在222年大敗後,撤退到魚腹,改魚腹縣為永安,後轉往白帝城,孫權遣使請和。
223年,劉備病危,臨終託孤於丞相諸葛亮,尚書令李嚴為副。四月24日崩。
《三國演義》塑造的劉備很愛哭,這件事甚至在民間留下了不少歇後語。但根據《三國志》的說法,劉備其實是個血氣方剛而蠻勇豪邁的人,喜怒不形於色。史上可考劉備哭的次數,遠比不上曹操及孫權。